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 电子书下载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中,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和「價值的死亡」。在葉啟政看來,這不啻是把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拆解了,而引發葉啟政思考布希亞的立論基礎:簡言之,就在於本書書名所標示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表現在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為了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人所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引導下,人耽溺於符號,而符號本身是武斷、飄盪、流動、拼貼、蔓延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其決定原則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
葉啟政以布希亞的思想為底蘊,開展了對於溯及涂爾幹(Emile Durkheim)和牟斯(Marcel Mauss)的「人類學認知傳統」,科耶夫(Alexander Kojeve)、瓦爾(Jean Wahl)等人的「法國的黑格爾」學風、布荷東(Andre Breton)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社會學」的探索。
葉啟政
1943年生於新竹,新竹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2007年退休,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自序
這是一本討論象徵交換(symbolic exchange)與正負情愫交融(ambivalence)現象以及由此而衍生之問題的書籍。我所以會注意到這兩個社會現象,並且體認到它們對身處「後現代」情境的當代人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必須回到一九九○至二○○○年代我還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時候。當時,我讀了布希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兩本著作──《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甚為他在書中所提到的一個基本論點所震撼,讓我不斷思索著他所提出來的見解到底意指為何。
在這兩本著作中,布希亞以相當嚴肅而鄭重的口吻,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與「價值的死亡」,把佛洛依德與馬克思兩個人的思想一齊判了死刑,毫無予以緩刑或減刑的商量餘地。第一次讀到布希亞這樣的宣判時,我的直接反應是:怎麼會是這樣說著?那豈不把過去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概念完全顛覆掉?是的,他確實是把過去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拆解了。自此,我一直以構想這個問題做為我重新思考西方社會思想之發展的重心,慢慢的,我自認為對於整個問題的脈絡逐漸有所認識,瞭解了布希亞之所以有著如此論斷的立論基礎。簡而言之,這個基礎即在於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這兩個概念背後所意圖表達的歷史社會學意涵。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最明顯的現象莫過於大眾傳播科技的高度發展,影響所及的是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他說過一句後來常被人引用的名言:「為了變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這句話可以說是對符號消費社會的基本特質做了最好的註腳。在這樣的社會場景裡,人們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主導下,整個社會機制(特別是透過時尚與廣告)把人們導引進入一種基本的狀態──沈溺於客體背後所賦予的符號,而符號的本質是武斷的,飄蕩、流動、拼貼、蔓延、自我繁殖是其特點。
這麼一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有、且堪稱典型的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其決定原則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而這正是布希亞所以把過去西方社會思想家所強調的價值說(包含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符號價值等)完全予以拆解的現實社會基礎。對布希亞這樣的主張,我一直不甚明白。這個疑問不在於無法理解這個說法背後的時代背景,也不是不能接受其所主張之「替代」現象──象徵交換的浮現以及重要性,而是何以正負情愫交融成為決定原則。就我有限的閱讀範圍所及,布希亞本人並沒有對此提出更細緻的具體闡明,更遑論建構完整的論述體系。
自從接觸了布希亞這樣的論點之後,我就一直企圖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尋找可能的答案。我從一開始就發現,這應當與布希亞所處之法國人文與社會學科界的「問題意識」傳統有關,而這個傳統至少可以直接溯及涂爾幹和莫斯(Marcel Mauss)所主導的人類學認知傳統。後來,閱讀的東西增多了,我才慢慢體味出來,這又與科耶夫(Alexandre Koj?ve)、夸黑(Alexandre Koyr?)、瓦爾(Jean Wahl)等人把德國的黑格爾哲學帶給法國人而形塑了所謂「法國的黑格爾」學風有關 。同時,經過了布荷東(Andr? Breton)之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推動,尤其,布希亞的指導老師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之「日常生活社會學」當成極具關鍵性的思想觸媒,帶動了後來法國的社會思潮,轉而成為主導著整個世界的社會思想中一支不容忽視的流派。其間,不只使得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廣泛流行,尼采的思想也逐漸受到重視、並產生了具體的影響,尤其是巧妙地與涂爾幹和莫斯的思想匯流在一起 。
總之,就我個人的思想發展歷程而言,以布希亞的思想做為底蘊所開展出來的一些想法,是成形於我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的最後幾年,只是一直沒有較為清晰的輪廓。二○○七年,我帶著疑問從台灣大學退休,接受了世新大學校方誠摯的禮聘,繼續擔任教席,但是,始終沒有機會把這個疑問搬上課堂來討論。隔年,剛上任的校長賴鼎銘教授力邀我替代他來主持原由他負責的一個讀書會。盛情難卻,我也就答應下來。這個讀書會基本上是由一些來自校內外的年輕教師和博士生所組成的,在賴校長主持下,原先有一些特定的研讀課題。我接手後,做了一些改變,一方面是基於自私的動機,為的是配合我的研究興趣,但是,另一方面卻是出自於「公利」的考量。那是因為我始終認為,若要對西方的社會學科知識有著具批判性的理解,就需要回到一些思想的根源去探究。當然,我深知參與讀書的成員絕大部分將來都不可能以從事理論性的思考為志業的,但是,我還是認為,緊捉住一些基本線索,對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發展有著「思想史」性的縱觀認識,對從事任何的社會研究(即使是所謂經驗實徵性質的)都會有著幫助的。於是,我一開始就選擇了涂爾幹和莫斯的作品來研讀,接著就對列斐伏爾以降之所謂法國「日常生活社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的作品進行研讀(當然,包含了布希亞的作品)。
經過幾近四年的共同研讀,說真的,我個人受益良多,應當深深感謝先先後後參與讀書的成員,尤其,從一開始就參與的那些「始終如一」的朋友們。在研讀與討論的過程中,我有機會重新閱讀過去讀過的一些經典作品,得以為自己澄清一些概念與貫通前後的思想脈絡,並獲得到更多具洞視性的靈感。凡此種種收益,都表現在這本書的內容裡頭,在此實難一一細說。在這近四年間,為了對布希亞的主張有更妥貼而細緻的回應,我認為有必要回到他所批判的兩個重要人物──馬克思和佛洛依德,重新理解他們有關需求(與價值)的思想,尤其是佛洛依德對正負情愫交融之心理現象的基本看法。在這同時,我更意識到,這還不夠,我需要走得更遠,回到更早的時代來重新思考「需求」此一概念何以會成為後來之西方社會思想(特別英美心理學思想)的核心概念。為此,我發現十七世紀英國的霍布斯是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關鍵人物。於是,我又耗費了不少時間閱讀霍布斯的作品,特別是《利維坦》(Leviathan)一書。就在這過程之中,我又逐漸意識到,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異端是不能不特別予以關注的,這個離經叛道的異端即是尼采,於是,我又花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閱讀尼采的作品。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寫了三篇有關霍布斯、尼采和佛洛依德的文章,共約十二萬字,就只差有關馬克思的論述還沒有進行撰寫。
當我完成了這些相關的文章後,我覺得,僅僅有關整本書之論述的「前奏」就已經用了十二萬字,若再加上由關馬克思的論述,少說也將逼近十五萬字,這麼一來,誠如我在將與本書同時出版的另一本著作《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一書之〈自序〉中所指出的,整本書的結構將會顯得沈重而累贅,相當臃腫邋遢,會有失焦之虞。為了避免這樣的可能缺點,我決定把這三篇已經寫就的文章與另外一篇文章集結在一起另行出版,以作為本書的姐妹伴書,提供給讀者做為進一步瞭解我是如何詮釋霍布斯、尼采與佛洛依德之思想的參考。於是,我以這三篇已寫就之文章的內容作為基楚,配合本書所探討之議題的內涵,以簡扼的方式重新來描繪霍布斯、尼采與佛洛依德的思想 ,並再加上有關馬克思對人性的討論,構成了第二與四章的內容。
老驥伏櫪,體力(特別是眼力)實無法支撐久坐於電腦前盯著螢幕看的折磨,腦力也漸衰退,記憶力大不如往昔,連文字的組織能力也明顯下降,以至於這本書寫來相當辛苦,數度易稿,還是不能讓自己滿意,總是覺得對整個議題的陳述表達始終不夠清澈明朗,觀念的滲透力不足,連貫性更是未盡理想,總感覺到缺了點什麼的。老實說,我自認這是這輩子寫過之作品中最無法令自己感到滿意的一部作品。這麼說,並非企圖為自己的怠惰與無能卸責,而是深刻有著已步入人生終點「時不我予」的無可奈何之感。把書寫不好歸咎於老邁體衰,有著實徵性的證據,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但是我更體會到,其實這中間有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似乎是更為根本:因為我所提問的議題相當程度碰觸到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其中糾結的概念既繁多又複雜,實難以簡單的篇幅、更無法以簡單的概念來說清楚的,以至於幾乎所談論到的僅能及其表面,無法深入探究。最令我深感困擾的是,每每點到了一個命題(或論點),實則蘊涵著更多的進一步問題等著去處理,但是,礙於能力、時間、精力(尤其是篇幅)等等現實狀況的限制,我有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實際感受,以至於論述的時候,經常只能點到為止,無法更深入去追究。結果呢!自然就是總感覺到意猶未盡,也言不及義,相當不滿意,但卻又只能徒呼負負,難以實際進行著具體改進的工程。
我知道,這是我這一輩子最後的「學術」著作,幾年來之所以勉力而為,其實,只是為了完成自己自幼以來的一個心願──做一個思想家。做到了沒?其實已經不重要了,畢竟,留下一點東西,接受公評,才比較具體一些。就此,我願意在此提醒讀者,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自二○○○年以來所出版的另外兩本著作──《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和《邁向修養社會學》──的延續,合起來構成我個人對整個當代西方社會理論所提供之「另類」反省的三部曲,代表的是我這一輩子從事理論思考所劃過的一點痕跡,當然,我極為盼望在年輕一代的學子當中有人能給我一點面子,稍加賞識,繼續延續下去。
最後,我再次向世新大學表示萬分感激之意。若沒有校方提供我一個可以安心工作的地方,也沒有給予我那份超凡的禮待,我不可能在晚年還有著這份創作動力。感謝上蒼總是特別眷顧著我,心滿意足了!
葉啟政
識於世新大學研究室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尊敬的读者:
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本站的初衷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共享学习资料、交换知识的平台。每位用户都可以将文件上传至网盘并分享。
然而,随着用户上传的资料增多,我们发现部分不宜或版权问题的书籍被分享到了本站。
为此,我们已经关闭了分享入口,并进行了多次书籍审查,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能彻底审查到位。
在此,我们恳请广大读者与我们共同监督,如发现任何不宜内容,请 点击此处 进行举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并下架相关内容。
希望我们能共建一个文明社区!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猜你喜欢
- 《通天劫(套装第1-6册)》腾讯动漫文字版 电子书下载
- 《野性的呼唤》[美] 杰克·伦敦 电子书下载
- 《HBO的内容战略》[美]小比尔·梅西; 粟志敏 译 文字版 电子书下载
- 《赢在新媒体思维:内容、产品、市场及管理的革命》陈永东 电子书下载
- 《家装电工从入门到精通》王兰君经典版 电子书下载
- 《最佳实践萃取》孙波全新版 电子书下载
- 《终身成长》[美] 卡罗尔·德韦克 电子书下载
- 《消极情绪的力量》[美]托德·卡什丹中文版 电子书下载
- 《美学原来这么有趣》王树生全新升级版 电子书下载
-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杰里米·里夫金文字版 电子书下载
- 《网站搜索设计:兼顾seo及可用性的网站设计心得》Shari Thurow / Nick Musica 电子书下载
- 《圣殿春秋》[英] 肯·福莱特 电子书下载